農業大數據思維的背后,是農業生產從“靠經驗”走向“靠數據”、從粗放走向精準的變革,用數據對農業種植、銷售進行精準預測。

  用大數據“測天測地測市場”

  所謂測天氣,實則是運用監測站對生產氣候環境精準把控。記者在農村采訪發現,眼下,農業生產中越來越多地用到數據,并由此興起一種新的大數據思維。

  所謂測地,就是使用測土配方施肥系統,它會對每塊田進行數據分析,然后提醒怎么施肥,缺氮就讓施氮肥,缺鉀就施鉀肥,保證農作物的生長!

  大數據不僅“測天測地”,還“測市場”。根據對大數據分析調研,可以及時掌握全國乃至全球農產品的需求和價格信息,定期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并調整我們的生產,什么賺錢就種什么。

  從“靠經驗”到“靠數據”

  在業內人士看來,農業大數據思維的背后,是農業生產從“靠經驗”走向“靠數據”、從粗放走向精準的變革。

  首先,通過對環境的精準把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。

  溫度低了,自控系統將自動給其加溫;溫度高了,降溫系統就會自動開啟;水分含量低,大棚內的滴灌系統會自動打開;不需要陽光時,就把遮陽系統打開……記者在一些現代農業示范園看到,通過大數據技術,農業生產人員可對環境進行分析,并根據需要對溫度、濕度、光照等進行調節,從而讓農作物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生長。

  不僅是自然風險,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也被大大降低。過去農民種田存在很大的盲目性,以至經常發生滯銷、脫銷現象,而通過大數據技術極大緩解了這一問題,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。

  其次,通過精準投入和提升智能化水平,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。

  物聯網的運用,不僅可以通過環境監測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,還可以通過智能化操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。

  最后,通過大數據技術,可以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有效把控,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,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。

  過去農民憑經驗施肥打藥,不僅浪費了大量農藥化肥,而且還帶來農藥殘留超標、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,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。如今,通過大數據技術,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,提升農產品的質量,并減輕農業面源污染。